
John Smedley:百年針織名匠,穿的世界文化遺產
撰寫John Smedley的品牌故事,不僅是見證一個企業成立的歷史,更是見證過去兩百多年間,英國在工業、企業組織、紡織技術的變遷紀錄,無需刻意紀念,因為這個1784年創立的古老針織品牌,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,仍然繼續書寫新的歷史。
見證英國歷史的百年針織名匠
爬梳John Smedley的品牌歷史,一個不小心,就會深陷悠遠的故事。因為這個品牌之所以能延續至今、能同時兼顧傳統和創新,仰賴了不同時代中,許多人的高瞻遠矚。而為這段故事,寫下第一筆的人,並非品牌創辦人John Smedley本身,而是Peter Nightingale。他是十八世紀英國德比郡(Derbyshire)的一個富商仕紳,是工業革命的早期投入者、是最早推動「企業社會責任」和「倫理資本主義」的先驅,同時,也是「白衣天使南丁格爾」的叔公。
Peter Nightingale出身平凡,他父親接近中老年才靠鉛業發家致富,因此他並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孩,反而是必須透過不斷努力證明,才能維持家產和家族名聲的後起名門。所以他除了建設名下用地,讓土地增值、增加工作機會之外,也擔任地方治安官(High Sheriff),維護地方的法律和秩序,同時藉此鞏固自家的社經地位。
十八世紀初期,在告別黑死病陰霾、迎接農業革命後,英國的人口逐漸上升,服裝的需求也漸漸攀升,進而推動了紡織技術的改革。在這個時期,有許多高效的紡紗機、紡織機和工廠制度逐漸成形。即便蒸汽還沒正式出現,也已經有先見者,懂得如何將水力化為能源,加快紡織的速度。
其中水力紡紗的翹楚、同時也是Peter Nightingale的好友Richard Akwright,兩人及其他合夥人一同在德比郡的Cromford,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水力作坊,邀請了200名員工,在此透過水力進行紡紗和梳棉作業。此舉大獲成功之後,Peter Nightingale繼續複製成功模式,在自家避暑莊園的最低處Lea Bridge,設立了相同的水力紡織作坊——Lea Mills,進行棉紗加工和針織品製作。雖然Lea Mills不是第一座現代化紡織工廠,但卻是世界上存活最久,且至今仍在運作的紡織作坊。
John Smedley比Peter Nightingale小了46歲,因此他並非一開始就擁有作坊的所有權。不過Smedley家族世代都從事紡織或礦業,在當地屬於中產階級,其父親 Thomas Smedley 曾經經營一間小型精梳毛線紡紗和針織作坊,因此想創業的John Smedley,憑藉著一身絕學、看準Lea Mills的環境,並於1818年正式租借該作坊。到了1894年,時年高齡74歲的Florence Nightingale(也就是南丁格爾本人),親自簽署的所有權轉讓書,交給Smedley家族旁系John B. Marsden‑Smedley。
從1784年創業後的110年,Smedley才正式取得Lea Mills的產權。
善用水資源,由內而外療癒身心
John Smedley一世,為Lea Mills奠定了深厚的紡紗技術,還開拓了羊毛紗產品線,但到了John Smedley二世,這個被譽為其家族史上最核心的人物,可以說是為家族的百年企業,再往上鋪墊厚實的基礎。
因為正是在他接手後,作坊從原料供應商,正式轉型為成衣代工和品牌,開始推出自家產品,成為世界上最早進行成衣量產的企業。1825年,品牌購入了「Fully-Fashioned」針織機,推出旗下第一個熱銷產品「Long Johns」(羊毛製針織貼身長褲)。雖然這種褲子早在17世紀就已經存在,但當時並未真正普及,還只算是區域性的日常穿著習慣,能保暖禦寒,穿著又舒適。但1800年代末期,世界第一位重量級拳王約翰·L·薩利文,平時就熱愛穿著Long Johns的畫面,隨著日漸興盛的黑白照片,一起傳播到英國各地,彼時已經推出Long Johns一甲子的John Smedley,名聲也跟著遠播。由此可見John Smedley二世多麼慧眼獨具。
而他厲害之處,還不只於此。
John Smedley二世領導期間,剛好是英國政權交替的時期,跨越了喬治三世和著名的維多莉亞時代,因此當時的社會雖並未動盪,但也因為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,社會意識和法規跟不上,導致充滿了矛盾,尤其是階級之間充滿對立,但也有不少貴族和富商,仍致力改變勞動階級的工作條件,John Smedley家族,就屬於後者。在「企業社會責任」和「倫理資本主義」這兩個名詞都還沒出現的時候,就已經先做到了實質的地方回饋。
John Smedley所在的Lea Mills,是水資源相當豐富的地區,也因為位處相對低漥的地勢,才有辦法以水力作為能源主力。但John Smedley二世並不滿足於此,他認為該地的水資源,除了推動力之外,應該要被更有效的利用。對於企業來說,也能增加多角化的收入來源。
在那個衛生條件、地下水道都不完善的時代,像倫敦這樣人們趨之若鶩的大都會,卻長年飽受惡臭肆虐,因此有許多上流階級的人們,流行去溫泉勝地,或是郊區等汙染較少的地區,從事「水療」活動,以純淨的水源,淨化身心。
所以John Smedley二世,也順勢在1876年於Lea Mills附近,設立了「Smedley’s Hydro」水療中心,這幢可容納140名遊客的建築,備有旅宿、娛樂、豪華設施,供上流社會和貴族度假使用。也藉這部分的收入回饋地方和公司員工,在此提供「免費醫療服務」,讓缺乏社會福利資源的勞動階級,同時擁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。
這幢見證歷史的水療中心,一直運作到二戰前夕,才轉交由英國政府管理。
John Smedley對於地方建設和回饋,不只對於人,也對於環境。他們很早就意識到永續經營的重要性,因此即便公司大量仰賴當地水資源,卻也知道該如何守護這項重要的命脈,自 19 世紀初工廠建立起,品牌及當地社區就有「水資源共存」的意識。
因此即便工廠座落該地200多年,根據2017年野生鱒魚保護組織「Wild Trout Trust」的報告指出,該地仍是良好的自然棲地,食物鏈生態穩定,未經破壞,使得只能在清澈見底的水中生存的鱒魚,也能在此傳宗接代。顯示 Smedley 家族守護地方的決心,絕非只是口號。
不打版,只織版:一氣呵成、零耗損的Fully-Fashion工藝
1825年 John Smedley 因為引進了fully-fashioned織機,推出熱銷品「Long Johns」之後,羊毛針織技術和針織品就一直是企業的核心,至今即便工廠內有最新的紡織機台,也未放棄傳承古法,未停止使用fully-fashioned和相關接縫工藝,而是想辦法整合最新科技,不斷地調整生產流程,確保製程效率提升,同時又保有原汁原味。
那麼,什麼是fully-fashioned呢?
在了解這項技術之前,我們須先了解一件衣服是如何製成的。
所有服裝的誕生,都要經過以下生產流程:
- 設計(含材料、輔料、原料成本確認)
- 尺寸確認
- 打版
- 打樣
- 試穿
- 生產
其中,打版(Pattern Making)是服裝好穿與否的關鍵,也是相當困難的一關。因為這個步驟,不僅考驗著打版師如何將設計圖結合尺寸數字,繪製成可以組裝成3D立體的衣服,同時又要確保人在穿上之後可以舒適,因此正規的服裝設計流程,經常會在打版、打樣之間,來回輾轉,用棉製的胚布製作樣本,一次次試穿,確認比例與合身度都無誤之後,才會用正式的原料進行生產。
即便試穿、打樣階段,用的都是胚布,裁布時也會盡可能精算材料耗損,但過程中,仍會有大量材料被丟棄。
但fully-fashioned工藝,則是直接跳過這個繁瑣的過程,沒有打版,就直接用紗線織出版型裁片,然後再交由工藝師接合組裝,中間沒有失誤的機會,必須一氣呵成、一次就要成功。
這件事即便在擁有一針到底、無縫針織技術的現代,仍然是一件令人歎為觀止的技術,因為不僅是因為一體成形的技術,只能生產特定基本款式,設計不靈活。還因為 John Smedley 至今都堅持採用這項古法,而且他們已經這樣生產針織物超過200年了。
之所以沒有全然擁抱新技術,並非無謂的堅持,而是fully-fashioned擁有以下好處:
- 無裁剪拼接、零浪費
- 接縫時每針手工對齊,細膩無縫
- 接縫處滑順自然,穿著時不會有異物感
- 人工接縫的強度,即便是機器也無可比擬,更是品牌工藝的象徵
因此即便技術人員培養不易, John Smedley 仍然不願捨棄這項百年技藝。
一件 John Smedley 的針織衣物,皆在 fully-fashioned (裁片)→ link(接合)→ trim split (縫上領片、縫製釦洞、內襯)→ 品管的流程中誕生。
接縫師(link)一般來說,大概2年就可出師,但最難培養的是 trim split 工藝師,至少需要十多年才能熟悉此工藝。原因並不只是因為手工,而是在具有彈性的織品上進行手縫,難度就比平織布手縫高出很多,而且接縫需要計算針目,兩片布的針目需對齊,縫起來才能達到平整無縫的視覺效果。
而縫領片更難,因為不旦要接起來,還要讓領子立體;釦眼的部分也是極難的手工藝,現在大部分都仰賴釦眼機,一秒打洞收邊,但頂級針織布若這麼做,很容易破洞,或是產生不必要張力皺紋。不過手工製作,就要穩定掌握縫製力道和每一針的密度,才能確保縫出來的邊緣不像狗啃,而是平順流暢的線條。
嚴謹卻人性化的制度設計,確保百年品牌得以傳承
相信看到這邊,你一定會想:「到底是怎樣的家族,可以做什麼事都輕鬆延續一甲子?」
Smedley 家族是商業史中的異數,不僅打破「富不過三代」的認知,他們還正在傳承給第九代。而這一切都源於制度的建立。於家族內部,Smedley 家族從 John Smedley 二世過世後,就建立起家族信託制度。於公司內部,則有一套嚴格但人性化的學徒制,這才確保經營和執行,皆能不停順利運作,不會因為一個人倒下或離開,就面臨斷層的危機。
家族中的核心人物John Smedley 二世過世時,並無直系子嗣,而繼承人John Bertram 尚未成年,因此當時公司和療養院的代理經營權,由旁系Marsden‑Smedley家族打理,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之下,Marsden‑Smedley家族協助建立了「家族信託機制」。
當繼承人還不具備繼承條件時,公司日常營運將會交由信託、董事會、和專業經理人協助打理,以維持企業運作長年穩定,員工和地方權益,不會因為內部經營糾紛而受到影響,也能保持品牌的生產品質與聲譽。
而經營層穩固後,也要確保執行層面不會找不到人落實品牌理念,尤其一個百年品牌,要如何在傳統和現代需求之間取得平衡,更是一大難題,因此培訓制度的建立相當重要。
技術養成的理念,從 John Smedley二世就開始萌芽,因為他在接班前,就在 Lea Mills 接受過七年的學徒制訓練,而且不一味追捧手工技藝,而是親自實驗和改良,同時重視手工與最新機器技術。直到現在John Smedley也是這樣雙軌並行。
公司會將員工大致分為資淺和資深兩組,資深員工主要負責 fully-fashioned、trim split 等工藝製作,並以學徒制的方式將這項古老技術傳承給資淺員工。而資淺員工在掌握古法之前,主要會學習機器操作、數位紡織軟體等新技術,並適時進行部門輪調、流程共學,讓每位員工都能盡可能了解各個崗位的立場、需求,確保合作過程流暢順利,避免不必要的部門鬥爭。同時,公司持續在廠區保留員工宿舍,確保員工福利,也提升了員工的忠誠度。
「穿的世界文化遺產」-體驗200年豐富的針織歷史
2001年,德比郡區內有關工業革命的廠房聚落,全都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,其中,也包含了 John Smedley 至今仍在使用的 Lea Mills 工廠,因此,品牌非但要像一般企業一樣,持續營運成長,同時也背負著龐大的使命-守護珍貴的歷史記憶。
所以,若你也想守護這個活歷史和令人欽佩的理念,同時也想知道200年英國古法製造的針織品,穿起來是什麼感覺的話,OAK ROOM 非常推薦 John Smedley 於1930年代推出的經典Polo衫「Isis」系列,這系列皆採用罕見的海島棉織造,同時具備純棉的吸濕透氣,又有羊絨觸感和絲緞光澤,是低調奢華又跨越流行、值得珍藏的工藝織品,歡迎您前來試穿體驗。